新与旧、潮流与经典、“将来时”与“过去时”,在有着78年历史的上海四方锅炉厂,这些相互矛盾的东西令人惊讶地被糅合在了一起。
跟随厂长庄祖德,记者参观这个“中国锅炉的摇篮”。厂区里,高大的树木见证着光阴流逝,也见证着“四方”的纠结: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工业锅炉;也在这里,首台国产秸秆发电锅炉不久前得到了“国际先进”的专家评语。记者一路看那些明显陈旧的厂房,“嗅到”了丝丝缕缕的“软件问题”,心里想着企业制定的新能源战略——其间的落差,不由让我生出困惑。
面对新能源产业的契机,四方锅炉厂已下定决心告别“燃煤时代”,但这家国有老厂(它同时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面对的,绝非是“抖抖尘土、潇洒上路”那样的简单局面,它面对着一系列仅凭自身恐怕难以突破的问题。
划定5条产品线,全面向绿色转型
谈到技术实力,调任厂长不到2年的庄祖德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10年前,他们就为五粮液酒厂研发了燃烧酒糟的锅炉,这在如今完全可被划入新能源之“生物质能”的范畴。但庄祖德坦言,过去在新能源上,他们处于“无意识状态”,并未提升到战略高度。进入21世纪,新能源研究在全球迅速升温,四方厂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开始主动出击。他们瞄准的是“储量”巨大,但一直被视为废物的生物质能源——秸秆。全国农村每年焚烧的秸秆超过6亿吨,既浪费也污染空气。
庄祖德告诉记者,秸秆会让一般锅炉“消化不良”,但只要加以技术革新,就能变废为宝。从2006年开始,四方锅炉厂与上海交通大学等携手攻关,2007年诞生了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发电锅炉,并于去年底通过了专家鉴定。比起燃煤锅炉,秸秆炉的热效率和排放指标更优;比起国外同类产品,它便宜2/3,而且更好用。
“锅炉好比DVD机,秸秆就是碟片,进口设备的读片能力很差。”庄祖德介绍说,此前,国内曾经进口过一批秸秆锅炉,“水土不服”。四方的产品却一点不“挑食”,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哪怕秸秆混杂着大量沙土。
首战告捷,四方厂不仅占领了技术高地,也真正认识到了新能源产业的战略价值。短期看,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大量小电厂越来越需要改燃煤为烧秸秆,以此摆脱被强行关闭的命运,秸秆锅炉市场前景明确;长远看,中央对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清晰,耗能又“造能”的锅炉的制造企业,融入能源革命是必然选择。
庄祖德告诉记者,目前,四方厂定下了全面向绿色锅炉转型的战略,划定了5条“变废为宝”的产品线——除了秸秆,他们还将开发燃烧生活垃圾、油田废弃的稠油、煤矿废弃的煤矸石,以及适用各个行业的余热利用锅炉。其中,新一代秸秆气化炉经实验室研究,不久前已顺利完成科研攻关。
负重前行,老品牌优势待发挥
随着在新能源的路上越走越远,“四方”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在厂区参观时,庄祖德指着一排外墙斑驳的旧厂房告诉记者,这里是“四方”的主力车间,建于1958年,前几年差点被认定为危房;车间里的两台行车,工作了半个世纪,已是“超期服役”。“四方厂连续25年没有进行过任何重大改造。”庄祖德告诉记者,他们要造的生物质锅炉,高度已超过了厂房。
除去硬件“短板”,其他问题虽则不那么一目了然,却更为紧要。比如,庄祖德的名片——他的身份是显得过时的“厂长”,因为直到现在,“四方锅炉”依然是“厂”而非“有限公司”,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尚待落实。国有老企业在体制机制上遇到的共性问题,四方厂都要面对;而在市场转型期内“落下的步子、欠下的账”,也让四方厂很难一下子拿出太多资源投向新能源研发。
“我十分希望外界能听到基层的焦急和呐喊。”长期与四方厂保持密切产学研合作的上海交大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主任罗永浩教授告诉记者,他很认同“四方”的新能源战略,但也深知其中之难:“在把握新能源可能带来的机遇时,四方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上海要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形成领先优势,就应认真考虑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发挥老品牌优势,突破根本性问题,拿出足够的政策支持。”
庄祖德告诉记者,目前,四方的首台秸秆锅炉已落户河南一家小电厂,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电厂运转良好,年发电近9千万度,相当于少燃标准煤5.8万吨。发电厂负责人自发为“四方”做宣传,向同行力荐秸秆炉;在他之后,又有4家电厂成为四方厂的客户,已累计订货10台。
不过总体上,生物质能应用还处在培育期,真正成熟也许还要等2年到3年。当绿色锅炉的“炉火”还没熊熊燃起之前,这个产业需要各方一起来“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