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一直是全球热议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大体迈过四个台阶:一是节省能源(energy saving),这种产生于石油危机的认识,反映出人们对能源枯竭的担心;二是能量守恒(energy conservation),人们开始注重保护性使用能源;三是提高能效(energy efficiency),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四是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忧虑,促使人们不仅致力于开发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品——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而且更多地关注能源的环境效益,即污染物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高低。
如今,节能减排越来越多地和新能源共同出现。在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低碳”(low carbon)、“无碳”(carbon neutral)、“零碳”(zero carbon)等概念已逐渐为公众接受。如:英国提出在建筑行业中推行“零碳”标准、在零售业中提倡“低碳”和“零排放”,建议超市上架商品都附带碳排放标签,以表明其“生态足迹”,即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一次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让购买者很容易区分环保型产品和污染型产品。不难想象,那些使用诸如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生产出来的产品,能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得到一种道德和良心上的满足感。显然,推广减排意识,就是寄望于人们对使用新能源生产的产品的偏爱,进而刺激新能源的市场活力。 走公众路线,除了市场的自然调节,也离不了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于科技含量高的新能源来说,更是如此。为了不让新能源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贵族能源”,不少国家进行了诸多尝试。比如,英国为了让新能源走入社区,拨专款在政府福利房中推广新能源技术。他们通过计算能源使用量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得出低收入者耗能指标过高的结论,进而认为低收入者应成为推广家用节能技术的主要对象。同时,英国政府大力扶持节能社区建设,在审批土地时,对计划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节能建筑,都在土地租期、土地出让费和税收方面给予很多优惠。 当然,为减排而推动新能源,也引发了矛盾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挑战的成分更加明显。在目前阶段,新能源的初始建设费用高,投资回收期比较长,而且许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资金和技术瓶颈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新能源的障碍。人们应该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使用污染最重、排放最高的廉价能源——煤电完成了自身的工业化过程,而目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迈向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现在就要求其使用最昂贵的能源——新能源来实现工业化显然有失公允。据了解,发达国家的某些利益团体正在极力推动本国政府通过碳排放法案,针对“生态足迹”有缺陷的产品提高贸易门槛,甚至将这一问题纳入到国家间的政治日程上来。这些都是不利于新能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发展的不和谐音符。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新能源的开发使用不能盲从,必须选择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开发新能源技术,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提供支持,才能真正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实现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