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直达:
 
所在位置:首页 资讯 焦点专题 正文

制造业如何应对政府4万亿救市计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浏览次数:2991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中国遭遇了加入WTO以来第一场经济危机,其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危机。 
    在全球市场需求低迷的恶劣环境下,中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旨在刺激经济、提振内需,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如何解读4万亿的天文数字?怎么看待这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装备制造业的前景会是什么?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走访,本刊力求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呈现在读者面前。 
4万亿的救赎 
解构4万亿 
    中国企业普遍感受到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威力,如何过冬变成企业和各级政府最头疼的问题。为缓解危机,国务院11月初提出规模为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今年年底前将先行安排1000亿元。 
    扩大内需计划颁布后的几天内,记者多次联系采访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均遭拒绝,理由是"忙于安排扩大内需计划和审批项目无暇接受采访"。据了解,发改委所在地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周边的宾馆已被来自地方政府的项目申请队伍抢住一空,住宿价格水涨船高,街道也停满了外地牌照的车辆。 
    据知情人士透露,发改委如此高的工作强度,就是为了保证在近期完成1000亿投资,以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刺激经济增长,各部门为拟定具体的分配方案都到了"夜以继日"的地步。 
    日前,在中国工业报社召集的"中国工业产业运行及趋势专家会商会"上,与会专家通报了各自行业近期的运行状况。对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各位专家都深感忧虑。在与会各方看来,全国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已成定局,避免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和企业倒闭迫在眉睫。 
    国务院的4万亿扩大内需计划,可谓雪中送炭。然而,谁会从这4万亿投资中得益?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这是所有人关心的焦点。 
    十万火急 
    从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开始,到11月9日正式出台4万亿元扩大内需计划,短短4天时间可谓雷厉风行。 
    在采访国内某石化行业研究员时,记者了解到石化行业已经陷入整体不景气和亏损,程度之严重超出了人们的设想,如果不出台有效的应对政策,后果将很严重。石化行业只是众多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支柱产业之一,钢铁、建材、煤炭等也都陷入了相当程度的困境。 
    在上半年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以及目前正在向大型企业蔓延的倒闭风潮背景下,出台一项刺激经济的政策就成了"十万火急"的头等大事。如今的"4万亿"计划不论规模和范围都大大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不仅表示了中央政府遏制经济衰退趋势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次经济危机的烈度。 
    国务院对外公布"4万亿"规划时,首先强调了"出手要快"和"出拳要重"。显然,中央政府对投资速度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对质量的要求。从北京三里河庞大的项目申请队伍和密集的车流,就能看出地方扩大投资的冲动有多么急迫。 
    如何把这种投资冲动释放出来,并引发经济景气的全面恢复,也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 
    杠杆作用有待检验 
    4万亿计划最微妙的地方就是中央财政的"杠杆作用"。国务院特别强调了扩大内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意味着资金来源将不仅仅局限于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起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4万亿元投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系统贷款和其他来源资金的总和。从过去的经验看,充其量1/3的资金由财政投入,就可以带动银行贷款、地方配套和国际资金等多种资金进入。短期来看需要中央财政投资先期导入,但长期必将带动广泛的民间投资。 
    相比2007年14万亿元的全社会总投资,4万亿元的投资确实并不算多。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虽然达到2.86万亿元,但同期支出也高达2.96万亿元,如果不是稳健的财政政策,赤字还会更多。另外,加上扩大内需计划中上千亿元的减税计划,中央财政负担已经相当沉重。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想不掏钱是绝对不可能的。 
    可以肯定地预测,"4万亿"计划资金的主要来源将包含中央财政拨款、国债、地方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四个方面。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万亿,但考虑到很多地方政府靠卖地维持的"土地财政"在今年房地产市场低迷中遭受的冲击,依赖地方财政显然不是高明之举。 
    另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也是参差不齐。一方面广东、山东、上海等沿海发达省份纷纷提出上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另一方面内陆相对落后的省份则眼巴巴地盯着中央财政,指望尽可能多地分一杯羹。国家发改委门前拥挤的车流大部分来自河北、山西、陕西等内陆省份,就很能说明这种差距。 
    据媒体报道,11月17日到21日这一周时间内,各地方政府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蓝图:上海5000亿、吉林4000亿、海南2070亿、安徽3890亿、浙江3500亿、河北5889亿、河南1.2万亿、辽宁1.3万亿、重庆1.3万亿、广东2.3万亿、江苏9500亿……就连边陲的云南省也公布了5年投资3万亿元的蓝图。 
    就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远远超过了中央政府的4万亿元。但是,这10万亿元投资中的相当大部分原本就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因此,这10万亿投资的实际意义还有待检验,关键是要看新增的投资规模和结构,以及中央审批的结果。 
    从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来看,可行的投资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交通和房地产这两个领域。据有关媒体报道,不仅铁道部2万亿的铁路建设投资获批,交通部也宣布明后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年均1万亿元的规模。而在房地产领域,资金链已经濒临断裂的地产商们更是兴高采烈,银行的坏账压力似乎也可能大幅缓解。 
    这几个主要的投资类领域已经占去了"4万亿"规划的绝大部分,剩下的资金还要投入居民增收、医疗文卫、生态环保和自主创新等领域,虽然不能说是杯水车薪,但至少是远远不够的。年底将出台新的"医改"方案极有可能需要财政的"恶补",这又给"4万亿"规划的影响力打了一道折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去长期忽视经济环境建设,积累的过度竞争、产业失衡、地区差异、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和社会消费能力低下等痼疾,可能会大大抑制"4万亿"规划的长期效果。如果不真正解决这些问题,"4万亿"带来的短期景气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可能就是饮鸩止渴。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艰难和风险,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4万亿"规划的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在萧条威胁下突围的中国企业,有了资金也就有了信心。
信心最重要 
    过去的一年里,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直不断在为经济发展打气。9月28日,在素有全球经济"风向标"之称的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发表特别致辞,指出"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4万亿"规划就是眼下中国经济最大的信心来源,不论是否能够最终落实,也不论度过危机和产业升级是否能够兼得,仅仅这种决心和魄力,就足以提升全社会的信心。 
    国外媒体对于"4万亿"规划的评价几乎都是一片赞誉: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财经频道11月10日邀请多位专家座谈,认为"作为世界经济的另外一个火车头,中国保持高速增长将遏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认为"北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自己是多么负责任……亮出一项谁也没见过的让一切相形见绌的计划。"日本《产经新闻》11月11日发表文章《中国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意在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1日更是特别指出:"救中国就是救世界。中国好了,世界就有指望。……此次4万亿对内投资案,标志着中国已经告别一个为开放而开放的时代,而进入了一个自信而精明地开放的时代。" 
    经过3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第一次遭遇了真正的经济危机的考验。危机之中,当然不会只有危险而没有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的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还是一件好事。高速发展掩盖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如果借助这次经济危机的历史机遇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将发生质的飞跃。 
    4万亿元是一笔庞大的资金,支撑它的是全社会的信心,鼓足勇气,顽强挺过难关,春天才可能到来。 
    成长与活命同样重要 
    对于生活在内陆省份的普通中国人来说,"经济危机"似乎只是媒体近期炒作的一个主题,只有偶尔听说的公司裁员才会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而在沿海以出口经济为主导的省份,企业倒闭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人们关心的也不再是裁员,而是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场"严冬"。 
    这就是加入WTO七年后中国内地和沿海地区间的差别,这场经济危机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中国已经深深融入了全球经济。然而,以如今的情况来看,入世的代价相当沉重。 
    据记者调查,钢铁、石化<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
点击排行
 
 

点击加入锅炉QQ群1

点击加入锅炉QQ群2

关注中国锅炉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于我们 StoneBing 法律声明 StoneBing 版权隐私 StoneBing 网站地图 StoneBing 联系123GuoLu StoneBing 广告合作 StoneBing 积分 StoneBing RSS订阅
收藏123GuoLu StoneBing 手机123GuoLu 123guolu 快速访问 闽ICP备160259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