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改革的契机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蔓延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世界经济步入“寒冬”,中国亦不能独善其身。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安然“过冬”持乐观态度,并给出了建议。
陈清泰:企业眼光要比4万亿更远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似乎让企业看到了希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则给虎视眈眈的企业泼了盆“冷水”:“政府出资4万亿不是保企业,也不是为了保我们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而是保经济增长。”
那么企业应该怎样度过危机呢?陈清泰认为,闷头硬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企业的眼睛不能只盯住4万亿,应该注重更长远的发展。“经济衰退是结构失衡达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爆发,它向我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他用“水落石出”来形容经济回落时企业内部矛盾的凸现。不过虽然矛盾纠结、困难重重,陈清泰却认为大挑战里有大机遇,“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红红火火的时候,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在经济回落时,又给企业在市场红火时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带来机会。”
陈清泰认为,目前是中国培育全球领先企业最有利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经历了30年工业文明的洗礼,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逐渐增强,经济技术实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国内持续的巨大需求为造就世界级企业奠定了基础,而巨大需求中高技术含量部分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另一方面中国的龙头企业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捕捉的对象,他们抓住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和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通过并购、代工等多种形式,轻易地把中国企业艰难积累的产业能力、技术能力甚至品牌纳入他的体系。“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全球产业和企业大洗牌,恰恰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陈清泰对中国企业安度危机并成功晋级充满信心。
张小济:政府要保国际市场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比重合计超过60%,它们集体陷入深度衰退势必造成进口需求大幅减少,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据最新预测,2009年美国企业仅用于采购电脑、软件和通讯设备的开支将减少1700亿美元。而电脑和通讯设备占我国出口的比重高达30%。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表示,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支持出口企业。“出口市场来之不易,一旦撤出来了,想市场好了以后再进去,是非常难的,要多付出很多代价。”张小济说,“只要贸易结构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基本平衡,扩大对外贸易对我们来说,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打破工业化的技术、资源瓶颈,有利于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虽然张小济表示经济危机影响不可低估,但他仍认为,危机短期看是挑战,长远看是机遇。“一方面大国经济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强于小国。 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2008年,我国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另一方面,过去30年的经验表明,国际市场动荡会加速结构调整,有可能创造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看好,能否抓住机遇、积蓄力量,关系到长期竞争地位。”
张承惠:危机下的中国机会
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加上中国经济自身也在客观上面临着周期性调整,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张承惠认为,金融危机的损失在中国经济承受范围之内。
张承惠表示,中国的金融机构处于“走出去”初期,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不高,直接损失不会很大,并可以承受。但间接影响不可低估。首先严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信心,当其他国家的股市都在暴跌的时候,中国股市不可能一枝独秀。更大的影响在于实体经济,年初开始GDP逐步走低,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已远远大于几个月前的预期。
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张承惠指出的中国机会让人欣慰。“金融危机让物价压力大幅缓解,10月份CPI回落至4%,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加大,对制造业非常有利;美国金融危机也加大了中国的谈判筹码,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它还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大危机往往带来大兼并,大兼并给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时机。同时,美国历来对中国资本的进入顾虑重重,而现在为援助金融体系和避免出现萧条,美国对中国资本进入的阻力可能会有所减少。”张承惠也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改革的契机,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如果能够在经济回落的时候抓住改革的契机,或许将成为此次经济危机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