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地处山西省东南,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晋城市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使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这使当地人民深刻意识到,加强环境保护是造福子孙、惠泽后世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还决定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败。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绝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牺牲群众健康来谋求短期利益的老路。
晋城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市初期,晋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山西省数一数二的“大富翁”。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粗放型的无序开发产生的恶果。沉重的环境代价使晋城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则是没道理,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3年晋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从此,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攻坚战。
——坚决淘汰小冶炼。几年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对800多座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进行了彻底关停、取缔,炸毁烟囱1000余根;对50余座200立方米以下高炉实施了断电。
——采取“关、改、治、防”,扎实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
“关”:从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施“蓝天工程”以来,相继关停晋城钢铁厂、市水泥厂、西关电厂等13家重点污染企业,2008年10月下旬,市区最后一家重点污染企业天泽集团煤气化厂实施了关停搬迁。
“改”:对金驹集团煤矸石电厂等3家企业实施了燃煤改燃气改造;对市区常年运行的128台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全部改造完成后,年可节约原煤4.8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86吨、烟尘173吨。
“治”:扎实推进市区五大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市区五期集中供热工程全面投运,新增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79%;市区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竣工通气,城市气化率达85.64%。
“防”: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环保、建设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市区所有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施工单位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市区及周边131家物料堆场进行了清理整顿。
——狠抓地表水污染防治。在加强对沁河流域保护开发的同时,重点加大了对丹河流域环境的治理力度。通过采取日常检查和突击夜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超排、偷排以及擅自停运环保设施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在全市化工行业开展了生产工艺废水零排放试点工作。坚持从源头上控制丹河污染,决定在丹河流域不再批准新建涉水项目,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污染;启动了全省最大的生物和植物处理污水工程——丹河人工湿地工程,建成后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044吨、氨氮540吨。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2003年以来关停了5家污染重、排放量大的小火电厂;督促阳城国际发电有限公司投资4多亿元,完成了6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硫3万余吨。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相继建成了晋城市区、高平、晋煤集团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废水处理厂,年削减化学需氧量9300余吨、氨氮1800余吨。
通过采取这一系列硬性措施,晋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28天增加到2008年的347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2001年的6.51下降到2008年的2.01,市区空气质量已达国家二级标准。丹河、沁河水质逐年改善,沁河成为全省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通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回顾总结这些年来的环保工作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必须坚持从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努力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必须坚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先行者”作用;必须坚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