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经过: A:我司(佛山XX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B:上海XX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台湾商人) C:是B的英国老客户 我与B刚接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是我司的同行,但由于五金的泛围很广,我司是生产建筑五金,而B是生产汽车五金,按道理来说:B有点不属于我司的同行。 刚开始的时候是B主动打电话来联系我的,原因是C叫B生产(找)某种建筑五金,由于B不懂这行技术,无法做样品给C打样,所以就找我司来生产。 06年7月,B从上海专程坐飞机到我司来,他这次一次来主要的原因是叫我司做样品给C打样,他并开门见山说:接到订单,我司不生产,由贵司来生产,试单数量是一个20尺柜,预计每月走3个20尺柜。由于他当时没有带C的样品过来,所以我们只能凭图纸来打样,经过了师傅们2个多星期的努力,样品终于做出来了,然后我就了给B,B再寄给C,C 收到样品后,出具了不合格检验报告,并列明不合格的原因。哦!这时我才知道我们犯下了一个大错,就是“在没有看到工艺之前,凭图纸来做样品”。所以我就要求B从C处拿样品过来,重新打样。 06年8月份,B带着C的样品再一次从上海飞到我司来,与我们协商再做样品的事,B说:我们这次改变方针,样品的主体由我司来做,配件由B公司生产完毕后寄到我司来安装,由于我司没有样品的主体的模具,要完成的话,必须要开模,所以老板就要求B出钱开模,B说在没有接到C的订单之前不想付出昂贵的模具费,这样风险太大了(我应该反醒1),所以B就选择了最原始的解决方案-----线切割。在样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我和B是需要不断地沟通,渐渐地我与B已成好友了,3天过后,B要返回上海,他在临走时跟我说了一句话:今次我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我已打过2次样品过去了(我应该反醒2)。经过了车间师傅们3个多星期的苦战之后,样品从我司寄到B,B再寄到C,C收到后,再次出具不合格检验报告,原因是还有些少的问题,所以不够完美。哎!欧洲人的要求特别高,简直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啊”,算吧!只好又再做第3次打样了。 我与B经过了半年来的电话沟通,我们之间已建立了一份深厚的友谊感情了。B不但工作认真勤奋,而且是个很棒的人,B公司不但统冶了C公司汽车配件的领域,而且对C公司里面的大大小小的员工、销售、运作、以及财政都撑握透切(C是英国某大型企业集团)他今次为样品事那样的重视,主要的原因是想统冶C公司的建筑五金的领域。 时间过得很快,第3次的样品终于完成了,样品再次从我司寄到B,B再寄到C,但今次的打样只是每个规格做了一对,再没有多余的可留给B,B就向我提出每个规格寄一对给他?我说:剩下的我们没有安装啊,他说:没关系,你只要把配件及主体寄给我,让我自己随意拼一下,(我明知这个方法是没用的)那我就可以与C进行技术舌战来说服他下订单了,在他强而有力的说服下,我真的是寄了,我知道这次我一寄,那我就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我应该反醒3)。 经过了3次的打样,C终于下了订单给B,但B没有遵守诚诺,下订单给我司,并以价格及付款方式来为辩护自己。我把这一切都告诉给我的老板,老板就帮我分析,老板说:其实你想想啊,他运用了短短的3天时间就能够开了一个塑料五金模(我之前应该反醒4),他肯定之前自己有打过样的,但不成功就找我们来做实验。他是一只千年老妖,而你是刚出世的黄毛丫头。你又再想深一层,这么大的一张订单,他从来不找我来谈,而找你来谈?他为何不直接找来我?那样更快、更直接可以取到他心中的答案(我之前应该反醒5)。 个人总结:这次令我真正地体现到“商场如战”的道理,在5次我应该反醒的过程中,我却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而且在谈判的过程当中缺少了“怀疑”与“攻击”这4个字。难道整个商界都是:你愚,我诈的一个过程吗?要想成为商界的强者,真的是要骗吗?难道要像俗语所云的:“无奸不成商”吗? |